<活躍通勤(Active Commuting):把上班路變成你的健康投資>
活躍通勤(active commuting)指以步行、跑步、自行車等方式往返工作、學校或日常目的地。對於忙碌的現代人而言,這種方式能有效把「運動」融入日常節奏,不需額外挪出時間,也能維持身體活動量。

➡️為什麼值得加入日常?
科學證據顯示,把通勤時間變成運動,能帶來顯著健康好處:
✅️增加整日身體活動量✅️促進心肺健康與耐力✅️改善血壓、血脂、血糖✅️降低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風險✅️有助體重管理、減少腰圍✅️提升精神與注意力、減壓
尤其對於認為「沒時間運動」的人來說,活躍通勤是最可持續的日常健康方法之一。
➡️實際怎麼做?
1️⃣最簡單的起點
✅️快走上班或下班 20–30...

這個學期起,受邀到花蓮慈濟大學物理治療系 教授骨盆健康物理治療,能夠與認真的年輕學子們交流,既開心也充滿能量。
希望能漸漸在台灣把骨盆復健的種子播出去。

還記得之前和大家分享過的「助便凳」嗎?其實不一定要買特別的設備,只要是小凳子都可以——上廁所時,讓膝蓋位置高過髖關節,就可以調整肛門與直腸的角度,進一步幫助排便更加順暢。因為我常在外面工作及旅行,在網路上找到了一款百元有找的「可摺疊、超輕便紙片凳」,重量輕、方便攜帶,隨時放在背包裡,出門、外縣市、甚至出國都帶著它,非常實用。推薦給有排便困擾、或常在外奔波的你,有空可以試試看!

前些日子在車站等候醫院接駁車時,一位看起來像阿公年紀的長者主動走向我,問道:「請問妳是不是台中慈濟醫院復健科的林醫師?」在院外很少被認出來的我,一開始有些不好意思,但還是點頭承認。閒聊之下才知道,76 歲的 C 先生看過我每一支 YouTube 影片,所以對我的長相非常熟悉。

在骨盆復健中,沒有「一定要用」的儀器,而是要依病人的狀況,選擇最合適的工具。俗話說: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」這些工具能幫助醫療人員更精準評估、訓練或放鬆骨盆底與相關肌群,但使用與否,必須依賴專業判斷。

暑假結束,游泳池裡的學生們都回到學校上課了,泳池頓時清靜許多,我也重新開始了晨泳的日子。每一次下水,總讓我覺得身心舒暢。其實,游泳不只是全身性的運動,對骨盆健康也有獨特的好處。

兩年前我在美國時,剛好有機會親臨威廉波特觀賞少棒賽。才知道原來除了決賽需要購票,其他賽事竟然都是免費入場。現場熱鬧非凡,來自各地的僑胞聚在一起,揮舞國旗、大聲吶喊,還喊著只有我們懂的口號:「便當便當(台語);揮棒落空!」 那股熱情讓我深深感受到——這是一場屬於孩子,也是屬於所有僑民的盛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