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日子在車站等候醫院接駁車時,一位看起來像阿公年紀的長者主動走向我,問道:「請問妳是不是台中慈濟醫院復健科的林醫師?」在院外很少被認出來的我,一開始有些不好意思,但還是點頭承認。閒聊之下才知道,76 歲的 C 先生看過我每一支 YouTube 影片,所以對我的長相非常熟悉。

在骨盆復健中,沒有「一定要用」的儀器,而是要依病人的狀況,選擇最合適的工具。俗話說: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」這些工具能幫助醫療人員更精準評估、訓練或放鬆骨盆底與相關肌群,但使用與否,必須依賴專業判斷。

暑假結束,游泳池裡的學生們都回到學校上課了,泳池頓時清靜許多,我也重新開始了晨泳的日子。每一次下水,總讓我覺得身心舒暢。其實,游泳不只是全身性的運動,對骨盆健康也有獨特的好處。

兩年前我在美國時,剛好有機會親臨威廉波特觀賞少棒賽。才知道原來除了決賽需要購票,其他賽事竟然都是免費入場。現場熱鬧非凡,來自各地的僑胞聚在一起,揮舞國旗、大聲吶喊,還喊著只有我們懂的口號:「便當便當(台語);揮棒落空!」 那股熱情讓我深深感受到——這是一場屬於孩子,也是屬於所有僑民的盛會。

返台已經半年,回顧這段日子,心中滿是充實與感恩。
這半年裡,我以講者身份參與了超過二十場演講,分享骨盆復健與骨盆健康,對象涵蓋專業醫療人員、醫學院學生、健身教練、以及一般民眾。同時,也持續透過臉書粉專、YouTube/Podcast 頻道與個人網站更新內容,推廣骨盆復健的相關知識。能夠把專業帶進不同場域,讓更多人看見骨盆健康的重要,始終是我最大的心願。
在專業精進上,我持續參與相關的繼續教育學分課程,確保臨床照護能與最新的醫學研究保持接軌。
這個月起,我也正式在婦產科診所駐診,讓病患能在同一個場域同時獲得婦產專科與復健專科醫師的照顧。這樣的跨領域整合,對我而言格外有意義。
...

賦權,則是醫師透過衛教,讓病患明白自己身體發生了什麼事、治療計畫的目的與方向,進而有信心、有理由持之以恆地參與。

出國進修前曾短暫涉獵過肚皮舞,那時候就很喜歡它充滿活力的律動感。

應〔台北市戶外教育及海洋教育中心〕之邀,早上和一群充滿熱情的教師們,一起探討 骨盆健康與戶外活動的關聯性,並帶領大家親身體驗: 如何感受 骨盆底肌的存在 戶外活動中 穩定骨盆的小技巧現場氣氛超熱烈,大家不僅樂在其中,還收穫滿滿!骨盆健康不只是專業醫療議題,更能融入日常活動,讓我們在運動、休閒時都能保持核心穩定,享受更自在的身體感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