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抗肌少症,你兼顧骨盆底肌了嗎?
2025-04-04
<對抗「肌少症」,別忘了兼顧你的骨盆底肌!>
回國後,我發現不少中高齡民眾對於肌少症頗有概念,也投入重訓希望能夠增加自己的肌肉量,這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,但是我也發現,骨盆底肌在肌少症的訓練過程中,常常是被忽略的。
70歲的蔡女士是一位有糖尿病病史的退休婦人,近半年常常在咳嗽、大笑甚至走快一點的時候出現漏尿的情況。她有持續進行重訓,問起來重訓內容包括深蹲、舉重等等。經過評估後發現,她的問題來自骨盆底肌肌力不足及協調障礙。在接受骨盆復健訓練三個月後,她的漏尿明顯減少了。
當我們談論「肌少症」時,許多人會聯想到年長者肌肉量減少,造成腿軟、行走困難甚至跌倒。然而,深藏在我們骨盆底處的肌肉群——骨盆底肌群,也會隨著年齡退化、功能下降,甚至呈現出類似肌少症的變化模式,卻常被我們忽略。因為骨盆底肌的位置比較特殊,一般民眾健身時不易著墨到這個部分,而重訓時負重所增加的重量,卻可能增加腹內壓,進而更惡化骨盆底肌的協調能力,透過骨盆復健可以幫忙訓練骨盆底肌。
[骨盆底肌是支撐骨盆健康的關鍵力量]
骨盆底肌肉如同一張穩固的「吊床」,支撐著膀胱、子宮、直腸等器官,協助我們控制排尿與排便,同時也參與核心穩定、性生活品質、懷孕與生產過程。
一旦這組肌群功能退化,可能會出現:咳嗽、跳躍或跑步時漏尿,骨盆器官脫垂,性交疼痛或不適,長期便秘或排便困難。
從所附圖表可知,骨盆底肌功能與年齡的關係(圖左A~E),和一般肌少症所示肌肉量與年齡的關係(圖右),圖形曲線是一致的。尤有甚者,骨盆底肌的功能,在自然產後,會呈現斷涯式的墜落(圖左C),有的產婦可以回復,但是有的沒有那麼幸運。
如圖左所示,骨盆底肌功能在青春期至成年初期達到高峰,之後隨年齡逐漸下降。若有生產經驗、荷爾蒙變化(如更年期)、缺乏運動習慣,退化可能更早發生。當功能下降至「症狀閾值」以下,就容易產生前述各種骨盆相關問題。
對照圖右一般肌肉量隨年齡的變化圖,我們發現骨骼肌隨年齡逐漸流失,當跌破「失能門檻」後,就會影響日常生活能力。骨盆底肌的退化過程,其實與肌少症極為相似。
換句話說,骨盆底肌也會有「肌少症」的現象,這樣的退化過程與臨床症狀,絕對值得我們正視與積極介入,以維持骨盆健康。
[促進骨盆健康,從日常開始]
無論你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,骨盆底肌的保養與訓練都能帶來明顯的正面影響,是促進骨盆健康的關鍵之一:
📌年輕族群(20–40歲): 建立良好習慣,預防骨盆功能提早退化
📌產後女性: 早期介入可協助骨盆底肌修復,避免長期症狀
📌更年期女性: 荷爾蒙變化加速肌肉退化,建議定期檢查骨盆底肌功能
📌熟齡長者: 即使已有漏尿或脫垂等問題,仍可透過適當訓練改善生活品質
[如何開始骨盆復健?]
骨盆復健並不只是單純做凱格爾運動,它應該包括:
📌個別化肌力與功能評估
📌正確的肌肉啟動訓練(避免代償)
📌呼吸與核心整合協調
📌生活中正確的用力與動作習慣
由具專業訓練的醫療人員評估與指導,才能有效安全地執行訓練,真正達到促進骨盆健康、延緩骨盆底肌退化的目的。
回國後,我發現不少中高齡民眾對於肌少症頗有概念,也投入重訓希望能夠增加自己的肌肉量,這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,但是我也發現,骨盆底肌在肌少症的訓練過程中,常常是被忽略的。
70歲的蔡女士是一位有糖尿病病史的退休婦人,近半年常常在咳嗽、大笑甚至走快一點的時候出現漏尿的情況。她有持續進行重訓,問起來重訓內容包括深蹲、舉重等等。經過評估後發現,她的問題來自骨盆底肌肌力不足及協調障礙。在接受骨盆復健訓練三個月後,她的漏尿明顯減少了。
當我們談論「肌少症」時,許多人會聯想到年長者肌肉量減少,造成腿軟、行走困難甚至跌倒。然而,深藏在我們骨盆底處的肌肉群——骨盆底肌群,也會隨著年齡退化、功能下降,甚至呈現出類似肌少症的變化模式,卻常被我們忽略。因為骨盆底肌的位置比較特殊,一般民眾健身時不易著墨到這個部分,而重訓時負重所增加的重量,卻可能增加腹內壓,進而更惡化骨盆底肌的協調能力,透過骨盆復健可以幫忙訓練骨盆底肌。
[骨盆底肌是支撐骨盆健康的關鍵力量]
骨盆底肌肉如同一張穩固的「吊床」,支撐著膀胱、子宮、直腸等器官,協助我們控制排尿與排便,同時也參與核心穩定、性生活品質、懷孕與生產過程。
一旦這組肌群功能退化,可能會出現:咳嗽、跳躍或跑步時漏尿,骨盆器官脫垂,性交疼痛或不適,長期便秘或排便困難。
從所附圖表可知,骨盆底肌功能與年齡的關係(圖左A~E),和一般肌少症所示肌肉量與年齡的關係(圖右),圖形曲線是一致的。尤有甚者,骨盆底肌的功能,在自然產後,會呈現斷涯式的墜落(圖左C),有的產婦可以回復,但是有的沒有那麼幸運。
如圖左所示,骨盆底肌功能在青春期至成年初期達到高峰,之後隨年齡逐漸下降。若有生產經驗、荷爾蒙變化(如更年期)、缺乏運動習慣,退化可能更早發生。當功能下降至「症狀閾值」以下,就容易產生前述各種骨盆相關問題。
對照圖右一般肌肉量隨年齡的變化圖,我們發現骨骼肌隨年齡逐漸流失,當跌破「失能門檻」後,就會影響日常生活能力。骨盆底肌的退化過程,其實與肌少症極為相似。
換句話說,骨盆底肌也會有「肌少症」的現象,這樣的退化過程與臨床症狀,絕對值得我們正視與積極介入,以維持骨盆健康。
[促進骨盆健康,從日常開始]
無論你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,骨盆底肌的保養與訓練都能帶來明顯的正面影響,是促進骨盆健康的關鍵之一:
📌年輕族群(20–40歲): 建立良好習慣,預防骨盆功能提早退化
📌產後女性: 早期介入可協助骨盆底肌修復,避免長期症狀
📌更年期女性: 荷爾蒙變化加速肌肉退化,建議定期檢查骨盆底肌功能
📌熟齡長者: 即使已有漏尿或脫垂等問題,仍可透過適當訓練改善生活品質
[如何開始骨盆復健?]
骨盆復健並不只是單純做凱格爾運動,它應該包括:
📌個別化肌力與功能評估
📌正確的肌肉啟動訓練(避免代償)
📌呼吸與核心整合協調
📌生活中正確的用力與動作習慣
由具專業訓練的醫療人員評估與指導,才能有效安全地執行訓練,真正達到促進骨盆健康、延緩骨盆底肌退化的目的。
註:歡迎重訓/健身教練轉介個案評估骨盆底肌功能,學會了正確使用骨盆底肌,重訓健身更有效率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