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超音波影像到 AI:量身打造的 3D 列印子宮托
2025-09-09
在上一篇文章,我們聊到超音波影像如何幫助骨盆復健。透過即時影像,我們能看見骨盆相關肌肉的動態,確認收縮與放鬆是否正確,讓復健更精準、更有效。
其實,超音波的應用不只是在運動控制上,它還逐漸走進另一個重要領域——子宮托(pessary)的個人化設計。
子宮托是一種放置在陰道內的小型裝置,用來支撐因骨盆底鬆弛或脫垂的器官,例如子宮、膀胱或直腸。對許多不適合或暫時不考慮手術的女性而言,子宮托能減輕陰道下墜感與漏尿,是一項重要的保守治療工具。
然而,傳統子宮托的尺寸與形狀有限,醫師必須透過反覆試戴來尋找最適合的款式,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這篇:
https://www.pelvichealthtaiwan.com/l/pessary/
近年的研究發現,3D 超音波可以為這個問題提供新解方。透過掃描經擴張後的陰道,超音波能夠建立出清晰的立體影像,並測量出陰道的最大與最小直徑、前後徑與左右徑的寬度、甚至陰道的最大容量。
這些數據在臨床上具有良好的信度,能取代單靠經驗的判斷,為子宮托的選配提供更客觀的依據。而當超音波測得的數據交由 AI 演算法分析後,就能生成病人專屬的 3D 陰道模型。接著,再利用 3D 列印技術製作出量身訂做的子宮托。這樣的個人化設計,不僅能顯著提升舒適度與支撐效果,也減少了傳統反覆試戴的困擾。對病人而言,這意味著治療過程更省時、更貼心,也更符合每個人的身體需求。
從超音波影像的應用,到 AI 與 3D 列印的結合,我們看到歐美骨盆健康照護的進步。希望台灣也能迎頭趕上。這不只是科技的突破,更是朝向「精準醫療」與「個人化治療」邁出的關鍵一步。未來,子宮托不再只是「挑選一個接近的尺寸」,而是能夠真正為每一位女性打造專屬的解決方案。
參考文獻:
https://doi.org/10.1117/12.2550574
Photo credit:
https://www.cosm.care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