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凱格爾球(陰道錐)?— 從歷史故事到臨床證據
1. 為什麼需要骨盆底肌訓練?簡單再複習一下:骨盆底肌就像一張吊床,支撐著膀胱、子宮(女性)和直腸。懷孕生產、更年期、肥胖或年齡增加,都可能讓這張「吊床」鬆弛,造成:咳嗽、打噴嚏或運動時漏尿(壓力性尿失禁);陰道內墜脹或器官下垂感(骨盆器官脫垂)或性生活品質下降骨盆底肌肉訓練(PFMT) 是目前被國際指南認定的第一線非手術治療方式。
2. 從凱格爾醫師到陰道錐(Vagina Cones)1940年代:美國婦産科醫師 Arnold Kegel 提出「凱格爾運動」,教女性主動收縮骨盆底肌。但卻面臨了臨床挑戰:許多人找不到正確的肌肉,或以為自己在練,但其實用錯力。
1980年代:歐洲醫師 Plevnik、Peattie 發明了一組「陰道重量錐(vaginal cones)」:外觀像冰淇淋甜筒,裡面可放入不同重量的砝碼(20–100 g)。放進陰道後,若骨盆底肌放鬆就會滑出,於是病人自然會收縮骨盆底肌來「夾住」。這就是「陰道錐」名稱的由來。後來商業化之後,外觀漸漸演變成「水滴狀」或「小啞鈴狀」等等,功能原理相似。
3. 科學證據怎麼說?根據 Cochrane 系統性回顧 (Herbison & Dean, 2013),共納入 23 個隨機對照試驗(RCT)、1806 位女性:
使用陰道錐比完全不治療好,能改善壓力性尿失禁。陰道錐與傳統骨盆底肌訓練PFMT 比較 → 不會更好。與電刺激相比 → 沒有顯著差異。不少研究顯示女性覺得異物感不舒服,導致中途放棄。 結論:陰道錐/凱格爾球是有幫助的輔助工具,但效果不會超越正規骨盆底訓練。
4. 正確使用方式 選擇適合的器具初學者建議從較大顆、重量較輕的款式開始。材質以醫療級矽膠為佳,容易清潔。放入方式使用前洗手並清潔球體。可搭配水性潤滑液,放入陰道約 3–5 公分,尾繩留在體外方便取出。練習方法收縮骨盆底肌 3–5 秒 → 放鬆 5 秒,重複 10 次。每天 1–2 回。初學者建議坐姿或躺姿,不要急著站立或走動。取出與清潔使用後拉出尾繩,以清水與溫和清潔劑清洗,晾乾保存。
重要提醒:避免過度訓練!凱格爾球的價值在於「幫助覺察收縮」,不是比重量或耐力。長時間死命夾住或追求「越重越好」,可能導致:骨盆底肌緊繃 (hypertonicity)、骨盆疼痛、解尿或解便功能障礙、性交疼痛 正確方式:收縮幾秒 → 放鬆幾秒 → 重複循環,就像舉啞鈴訓練肌肉,不是撐越久越好。
5. 不適合使用族群孕婦、有陰道或泌尿道感染、嚴重骨盆器官脫垂、骨盆底肌已經過度緊繃(需專業評估)、術後恢復期未滿
6. 總結:從冰淇淋甜筒到小啞鈴、大水滴凱格爾球的使用不是越重越久越厲害,而是幫助妳感覺收縮。記得收縮後一定要放鬆,才是真正健康的骨盆底肌訓練!臨床上我不太推薦病患自己在家使用,因為如果能夠覺察骨盆底肌,其實不太需要。
站立時使用凱格爾球避免掉出,會持續啟動骨盆底肌,也不是健康的方式。
在診間,可以漸進式增加重量,對於有高強度訓練的個案有幫助。病患自行放入並持續給骨盆底肌阻力,會同時啟動腹肌,無法單純針對骨盆底肌訓練並會增加腹內壓,不是推薦的使用方式。
參考文獻:doi: 10.1002/14651858.CD002114.pub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