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盆復健診間常用工具
今天來介紹我的診間有哪些工具吧~
在骨盆復健中,沒有「一定要用」的儀器,而是要依病人的狀況,選擇最合適的工具。俗話說: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」這些工具能幫助醫療人員更精準評估、訓練或放鬆骨盆底與相關肌群,但使用與否,必須依賴專業判斷。
1. 超音波除了可以用於生理回饋(Realtime Ultrasound Imaging / Biofeedback),也可以測病人的餘尿量,得知病患是否有解尿解乾淨。
生理回饋可以看什麼?
*骨盆底肌、周邊深層核心肌群、腹橫肌、多裂肌、橫膈膜、會陰區及肛門周邊肌肉運作。
*骨盆器官脫垂的情況(膀胱、子宮、直腸)
幫助病人「看見」肌肉與器官的變化,更容易學會正確的收縮與放鬆。
2. 肌電圖生理回饋(EMG Biofeedback)
*原理:利用電極收集骨盆底肌及周邊肌肉的電位訊號,轉換成螢幕上可視化的曲線或數值。
*電極方式:經皮膚(會陰或肛門周邊貼片)、經陰道探頭、經直腸探頭幫助病人即時看到自己「有沒有用對力縮放」,提升訓練效果。
3. 電刺激(NMES,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)透過低頻電流刺激骨盆底或相關肌群,幫助因為肌力不足或無法正確收縮的病人。
4. 脛神經刺激(TTNS / PTNS)
*TTNS(經皮膚 Tibial Nerve Stimulation/PTNS(穿刺 Percutaneous Tibial Nerve Stimulation)屬於神經調控技術,主要用於改善 膀胱過動症(OAB) 與相關排尿問題,不是針對肌力不足。
5. 乾針治療(Dry Needling)
*使用細針進入肌肉,針對骨盆底或周邊肌群的緊繃點(觸發點)。視情況決定是否需要配合電刺激治療。幫助放鬆過度緊繃的肌肉、改善疼痛與壓迫感。
6. 超磁波治療(HIFEM)
*利用磁場非侵入性刺激深層骨盆底肌幫助肌肉活化與功能改善。
7. 震波治療(ESWT)
*作用:透過高能量產生氣穴效應(cavitation),改善組織循環、促進修復,減少疼痛或放鬆緊繃。
*應用:慢性骨盆痛、疤痕組織不適、肌肉筋膜緊繃。
8. 骨盆底釋放棒(Pelvic Wand)
*作用:協助針對骨盆底肌緊繃、筋膜沾黏或會陰/手術疤痕部位進行深層放鬆。
*方式:在專業醫療人員的指導下,病人可在家中進行自我按摩或肌筋膜釋放。
*提醒:使用前需接受正確指導,避免不當操作造成不適或受傷。
9. 運動治療器材(Exercise Tools)常見器材:瑜伽球、彈力帶、平衡墊等。
*作用:強化核心與骨盆底肌群、改善姿勢與身體控制、提升平衡、協調與耐力
*適合居家持續練習:在專業指導下,能幫助病人把「診間訓練」延伸到「日常生活」
👆最重要的提醒
每一種工具都是「輔助」,並非人人都需要。是否使用、如何使用,必須由專業醫療人員判斷,才能確保安全、有效。 最核心的骨盆復健,仍然是透過正確的 肌肉評估、運動訓練與生活習慣調整。
